7月份煤价预计进入下降通道
日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夏季水电、太阳能发电增长,以及煤炭产量和进口量增加,煤炭的供需矛盾将趋于缓解,预计7月份煤价将进入下降通道,价格将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6月中旬与6月上旬相比,除焦炭(二级冶金焦)价格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外,无烟煤(洗中块)、普通混煤(4500大卡)、山西大混(5000大卡)、山西优混(5500大卡)和大同混煤(5800大卡)的价格分别同比上涨3.0%、1.6%、1.4%、1.2%和1.2%,焦煤(主焦煤)价格与上期持平。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本轮煤炭价格上涨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今年经济持续复苏带来的需求增加,二是安全生产事故导致的安检停产,三是有关各方对‘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的理解有偏差,导致供给侧产能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从市场来看,早在5月25日,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无烟煤专业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无烟煤保供稳价工作的倡议书。倡议书指出,无烟煤企业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稳定市场的带头作用,积极落实长协合同机制,不囤积居奇,不哄抬价格,促进无烟煤市场平稳运行,共同维护行业正常市场秩序。
胡麒牧进一步分析称,虽然夏季用电高峰到来,需求侧还有进一步上涨,但在保供稳价政策导向下,一方面煤炭行业产能在快速释放,进口量也在增加;二是国家开始投放储备煤炭;三是夏季水电、太阳能发电量增加,对火电的替代效应增强,这些都会极大缓解供需矛盾,因此7月份预计煤价将进入下降通道。
能源大省如何走好转型之路?
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内蒙古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内蒙古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内蒙古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为主体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能源产业体系。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和能耗双控的持续推进,内蒙古应如何利用好自身资源优势,展现能源供应新格局?
早在2020年12月,内蒙古全区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就提到,“加强能耗源头管控,实行更加严格的高耗能项目节能审查政策,严格执行能耗、质量、环保等标准,坚决遏制高耗能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
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看来,内蒙古当前的煤炭资源优势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让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落到实处。江瀚说道:“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和能源大省,对于能源产业化和绿色化的利用,内蒙古可以将煤炭资源转化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让资源变成一种可以被多元化、提升附加值的产品,从而推动内蒙古从资源大省向环境利用大省转变。”
内蒙古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内蒙古规模以上煤炭生产企业274家,煤矸石发电企业9家,煤炭加工转换企业358家,煤化工企业31家,煤层气生产企业2家。2020年原煤产量10.3亿吨,是2015年的1.1倍,位居全国第2位。“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生产原煤48.6亿吨,占同期全国的26.5%。
《证券日报》记者据同花顺数据梳理发现,从上市公司来看,露天煤业、ST平能、远兴能源等公司主营业务均涉及煤炭。数据显示,2020年,露天煤业煤炭产品营收为65.86亿元,同比增长5.27%;ST平能煤炭开采和洗选营收为15.74亿元,占总营收的85.45%;远兴能源煤炭(自产)营收为5.03亿元,同比增长117.93%。
露天煤业在年报中表示,公司将及时跟踪了解国家对煤炭行业的调控政策和对矿产资源管理的政策变化,合理安排生产,加强市场研判,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确保公司的正常生产运营。
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向《证券日报》记者说道:“过去的几十年,煤炭在内蒙古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所以内蒙古对于煤炭这类传统资源和产业的依赖比较严重。未来,内蒙古要逐步实现传统产业的突破,做好能耗双控的同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衍生新的产业链,如电力输送、文化旅游、生态产业、农业等,从而拓展更多的产业周边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内蒙古三部门印发《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若干保障措施》(以下简称《保障措施》)的通知,《保障措施》中提出,从2021年起,不再审批包括焦炭(兰炭)在内的新增产能项目,并提出除国家规划布局和自治区延链补链的现代化煤化工项目外,“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现代煤化工项目。
江瀚称,产业转型是要守正而创新,在立足于自身优势并将优势发挥好的同时,不断用技术改良整个市场,让市场由传统的原材料开采和售卖,转变成多元化的利用。对于以煤炭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最需要的是下大力气进行全面的市场研发,优化煤炭产能的利用水平,提升绿色能源的利用路径和开拓,通过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真正让煤炭市场进入一个全面良性可持续性的绿色发展道路。同时企业应该由原先的高消耗型产能向绿色产能的方向发展,从而让辖区走出一条绿色能源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