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重点关注:

  ● 多部门密集部署激发新动能多领域重磅举措将落地


  ● 内地抛弃香港模式:深圳推出“八万五计划”

  ● 今年地方债新增额度基本告罄超四成用于在建项目

  ● 六部委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创投基金

  ● 证监会启动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五项举措

  ● 资本市场深改进行时 “长钱”有望加速入市

  ● 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出720万年薪抢权益类投研人才

  ● 首批信托受益权账户代理开户机构名单出炉

  ● 借鸡生蛋,部分信托公司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 2018年监管评级结果出炉六家信托公司获评A类

  ● 百强房企三盛宏业濒临破产多家信托公司恐踩雷

  ● 山西信托:以处置回来的房产进行兑付符合法律规定

  ●【观察】政信合作规模释放基建风险依然可控

  ●【观察】货币政策正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渐变

  ●【干货】三张图搞定融资租赁ABS如何“空手套白狼”

  一、财经视点

  ■ 国资委酝酿深化混改政策指引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改革

  临近年底,地方国企混改明显提速。《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国资委正在加紧对于前期双百行动和混改试点中好的改革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将出台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引,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改革。据悉,下一步混改在深度上进一步推进,多个地方放开限制,竞争性行业持股比例、员工激励、治理结构、市场化机制等将迎来更大力度突破。

  点评:国企混改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市场化机制改革,而市场化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员工中长期激励机制,下一步只有通过员工持股实现员工与国企利益的共享及风险共担,才能真正推动管理层及员工释放自觉的经营动力,从而促进国企混改预期效果达成。

  ■ 多部门密集部署激发新动能多领域重磅举措将落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总体平稳,新旧动能转换取得进展,新动能进一步积累。《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在着力激发新动能上,多个部门正在密集部署,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多个重点领域将有新举措落地。此外,稳投资和促消费政策方面,将继续加码包括高端制造业在内的新兴产业投资,进一步激发医养家政托育等民生和服务消费潜能。

  ■ 内地抛弃香港模式:深圳推出“八万五计划”

  深圳再次出手!个把月,重拳频频,拳拳砸向自己的高房价。11月22日,深圳将有6块住宅用地开拍,一律采取限价出让,即限定未来最高销售均价,从3万到7万不等。同时,一份全国先行的文件——《深圳市地价测算规则》正式发布。根据这份文件,全市每一宗地块的具体价格都清晰可算,市场价格一览无余,预期将被稳稳“锚定”。更重要的是,这份文件明确:可售的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住房的地价将分别按市场地价的30%和40%确定,比原来的60%-70%比例大幅下降近一半。深圳版的“八万五计划”——建设超过100万套公共住房,为市场解渴。到明年年底的任务,是42万套,这已经超过了深圳改革开放40年来的总和,其中租赁住房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上海和广州。

  点评: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正在坚定地对标新加坡,摈弃香港的“高房价、高地价”模式,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二次房改”道路。这对中国未来房地产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 今年地方债新增额度基本告罄超四成用于在建项目

  10月24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发行新增地方债30367亿元。这意味着,今年9月份已将新增债券额度基本发行完毕,比去年提前了2个月。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196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566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630亿元;今年前9个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1822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16676亿元,发行专项债券25146亿元。

  ■ 结售汇逆差持续收窄短期人民币升值预期渐浓

  2019年10月2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外汇收支数据显示,9月份银行结汇1624.91亿美元,售汇1659.28亿美元,结售汇逆差34.37亿美元。外汇收支数据主要关注点如下:第一,银行结售汇逆差规模持续收窄;第二,资本与金融项目改善是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收窄的主要原因;第三,短期人民币存在一定升值预期,长期或将宽幅震荡;第四,近期人民币汇率利好因素明显增多。

  ■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首次“亮家底” 总额33.5万亿元

  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2018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国务院关于2018年度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其中,专项报告首次亮出了各级各类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家底。截至2018年末,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33.5万亿元。其中,行政单位资产10.1万亿元,事业单位资产23.4万亿元。

  二、同业新闻

  ■ 六部委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创投基金

  10月25日,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和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凡是符合通知要求的两类基金,均在接受资管产品及私募投资基金投资时不视为一层资管产品。也就是说,资管产品和私募基金投资两类基金时,将豁免受双层嵌套的制约,因为投资它们不被视为嵌套。

  点评:不可否认六部门新规对资管资管产品投资两类基金送来了政策豁免红利;但在实际的业务运作中,由于资管新规对底层资产期限匹配的硬性要求,理财资金在短期内对股权类资产的投资仍旧不会大幅上升,新规作用有限。

  ■ 证监会启动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五项举措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25日表示,按照新三板改革思路,证监会将重点推进五项改革措施,一是优化发行融资制度,构建多元化的发行机制,运行符合条件的创新层企业向不特定的投资者发行股票,提高融资效率,支持不同类型的挂牌企业融资发展;二是完善市场分层,设立精选层;三是建立挂牌公司的转板上市机制;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分类监管,切实提升挂牌公司质量;五是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完善摘牌制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点评:新三板作为新兴市场,随着优质挂牌公司的不断壮大,投资者适当性适当性、融资等安排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迫切需要综合施策,激发市场活力,补齐市场短板。

  ■ 证监会有意对减持规则进行修订已形成相关方案

  据媒体报道,中国证监会有意对减持规则进行修订,已形成相关方案。对于具体修订方向,市场预期则存在分歧。有观点认为,此前对违规减持处罚较轻,应加大处罚力度。另有观点认为,减持退出是股东尤其是创业股东们的基本权利,要尊重市场基本需求。

  点评:作为A股基础制度之一的减持制度,涉及市场功能发挥、多方利益调整等重大问题。优化过程是个考验智慧的“技术活”,需要把握好平衡,尊重市场规律,考虑市场实际,稳妥进行。

  ■ 管理规模逼近60亿元外资私募花式布局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外资私募正加速进行布局。截至10月21日,已有富达、贝莱德、瑞银资管、桥水、路博迈等22家知名外资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成为私募管理人,合计发行产品52只,资产管理规模接近60亿元,产品涉及主动管理股票、债券、量化、多元资产等多个类型。

  点评:全球低利率环境下,中国股票和债券资产对外资具有明显吸引力。而在资管新规出台以及打破刚兑的背景下,定位绝对收益的多元资产策略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 资本市场深改进行时 “长钱”有望加速入市

  10月21日证监会召开社保基金和部分保险机构负责人座谈会,会议提出证监会将从转化存量、引入增量、优化环境入手,逐步提升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并从提升机构专业能力、纾解政策障碍和优化基础制度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后续相关工作的方向。此外,会议提出了对于社保基金、保险机构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坚定信心,积极行动,为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的希望。

  ■ 强化风险防范沪深交易所修订股份质押格式指引

  为加快推动防范及稳步化解质押风险,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引导大股东合理控制质押比例,沪深交易所25日修订了上市公司股份质押相关的公告格式指引。总的来看,本次修订对于高比例质押、冻结等设置了分级、分阶段式披露要求,逐级强化控股股东高比例质押的信息披露内容。同时,针对股份质押、冻结、强制平仓或过户等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内部治理等产生不利影响的事项,细化风险揭示和风险防控措施的披露,并引入“第三方”核查机制。

  ■ 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出720万年薪抢权益类投研人才

  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队伍逐渐庞大,银行对人才的诉求越来越强烈。9月份,某理财子公司在某招聘网站上,对首席权益投资官一职给出的年薪上限达到480万元。时隔一个多月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招聘信息层出不穷,且职位年薪不断创新高。日前,某知名股份制银行甚至开出360万元-720万元的高薪招聘投资总经理。另外,在资管方面颇有经验的券商和公募基金也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挖墙脚”的重点对象。